今年春节长假,不少地方都交出了亮眼的旅游成绩单。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文旅业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有的景区景点配套不足,体验感不好,难有回头客,成了“一锤子买卖”;一些景区景点产品开发不足,缺少让游客留下来的项目和消费场景,二次消费不足;也有景区因为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还处于吸引零散游客的状态……
旅游经济是流量经济,人流量是旅游产业的根基。作为景区景点,需要在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等优势,大胆推陈出新,凸显独特性,打造更多自成特色的旅游产品;还要强化品牌培育,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行有创意、有辨识度、有画面感和代入感的包装,打造更多“爆点”,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游客的旅游消费潜力。
要将短时间的吸引力转化成长久的“回头率”,需要静下心来做功课。让流量变“留量”,得在“吃、住、游、购、娱”等产业链上下游上下功夫。比如,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域化,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可达性和便捷性。
要在精品线路培育上下足功夫。当前,大众旅游已从单一的景点游逐渐向休闲体验游和深度文化游演进。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大旅游城市建设力度,加强联合推介营销,让省域、市域范围内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还要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计多元化方案,满足游客多样化需要,尽可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提升二次消费可能性,破解“高流量、低消费”困境,还要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上做文章。不断深挖文化内涵,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构建起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开发更多个性化、高端化,体验性、互动性强的产品,满足更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要在产品营销、包装设计上多费心思,不断增加产品吸引力。
要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要推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也要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加强统筹,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推动实现四季旅游、全年旅游、全时旅游。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引“流”还是“留”人,都要把品质放在第一位,紧抓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和重点场所,在服务细节和质量上狠下功夫,做细做实做优服务保障,提升游客获得感满意度,如此才能推动旅游业行稳致远。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