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出台,共提出4个方面、31项政策举措。据统计,2024年上海市科技服务业营收增加值为3013.20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全年GDP的比重为5.6%,拉动全市GDP增速0.4个百分点。
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桥梁”,上海科技服务业正在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切准细分赛道、不断跑出“加速度”的高成长性科技服务企业,其中不少是年轻人“当家”,他们把热爱玩出了价值,让技术更有温度,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创新等环节形成独特竞争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走访了上海多家科创企业及机构,探寻上海科技服务“新范式”不断涌现背后的创业故事。
系列政策吸引科技服务企业“安家”
成立于2021年的蓝星光域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光域”),目前已是一家200多人规模的高成长性研发服务公司。该公司由一群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来的年轻人组成,致力于研究如何给太空中的卫星“拉光纤”,解决在极端气温下的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问题。“我们最新的第四代激光通信产品已经能跟业内顶尖的Starlink的产品比肩了。”蓝星光域CTO杨一超说。
上海谦和泰技术有限公司深耕汽车热能管理领域,通过压缩机技术创新,为破解极端天气下的续航焦虑提供解决方案。该公司去年营业额突破5000万元,今年一季度订单金额已超2000万元。
面对不少地区抛来的“橄榄枝”,这些公司为何选择落户上海?杨一超介绍,卫星激光通信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通信工程、电子信号与信息处理、力学、光学、热学、软件开发等多领域知识及技术,“我们对专业能力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有较大需求,上海高校培养的航天人才很有用”。
此外,上海市政府提供的“一揽子”优惠政策也是吸引众多科技服务企业纷纷在此“安家”的重要原因。
去年10月,蓝星光域通过“免申即享”惠企政策拿到了企业升规的资金支持。“市科委直接把资金打给我们,我们计划将此笔奖励用于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杨一超说。
去年,上海市科委采用“免申即享”等方式,给予439家企业财政奖励超过8000万元,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主体发展能级。企业的生产信息经过政府部门纳统,一旦达到营收标准,各区政府负责收集企业银行账户,上海市科委高效拨款,既不“打扰”企业,又让企业有获得感。
上海谦和泰去年也拿到了上海市的创新基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两项加起来一共有400多万元,这么大的扶持力度出乎我们意料”。该公司总经理马浩介绍,下一步公司将继续破解用户痛点,完善自有研发能力,拓展热管理技术的应用场景。
技术经理人给科研成果转化当“红娘”
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这些单位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后,需要找到合适的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就是“牵线搭桥”。近年来,从事研发服务、检验检测、企业孵化、技术转移等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在上海进一步集聚,持续推动科技服务业的价值链、创新链不断延伸。
上海杨浦区集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上海技术交易所就设立在该区,一端对接高校、研究院所和医院的创新源头,另一端则精准锚定产业与市场需求。
“我们和一些科技服务商能更好地围绕着科技服务业的链条,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工作整合。”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介绍,目前该交易所已累计进场成果1.3万余项,成交金额超664亿元,服务高校院所、医疗机构超300家,建设区域交易中心12家。同时,该交易所积极赋能科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已累计推动43家企业成功上市。
同样位于杨浦区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像一个庞大的“技术淘宝”。这里汇集了技术转移相关的各类要素,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概念验证、产业孵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都能在这里完成,全链条服务涵盖了工业、农业、低空经济、绿色低碳、新材料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
在东部中心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记者看到许多高校科研团队入驻的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有了研发基础和专利,但没有形成产品。我们就帮着一起做产品的工程化设计,将这些产品落地到相应的产业中。”东部中心总裁办秘书王旭阳说。
由东部中心开发的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已累计收集需求6468项,成果4410项,对接率超60%,落地签约金额超7.7亿元。“全国有接近3万名技术经理人,每天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工作。”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说。
技术经理人被称作“科技红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年,东部中心加大技术经理人的培育力度,目前已与上海5所高校展开合作,开设了技术转移相关学历教育课程,并计划在上海成立第一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
孵化器助力“硬科技”落地
“孵化器”被看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线推手,是科技服务企业的“成长合伙人”。近年来,“孵化+投资”一体化的科技服务孵化器在上海不断落地生根。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内的895孵化器,就是其中一家。
895孵化器由张江高科旗下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张江浩芯管理运营,采用“创新基地+创业营+孵化基金”三位一体的孵化模式,服务早期“硬科技”项目。这里为创业者提供了24小时全天候的科创社区服务。895创业营自2015年成立以来,10年举办了15期。“目前累计入营项目437个,总估值超过1700亿元,成功孵化了5家上市企业。”895创新基地负责人潘辰林说。
“孵化器不再仅提供法律、物业等基础服务,而是转向更专业、更具价值的服务,以应对高淘汰率,提升自身竞争力。”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月明说。
浦软孵化器是上海浦东软件园提供创新孵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致力于为创新企业提供陪跑式创业帮扶和成长加速服务。得益于浦东新区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相关财政扶持政策,孵化器中每年有近百家企业可享受房租减免优惠。截至2024年年底,浦软孵化器累计培育超900家初创企业。其中,超100家企业成长为信息技术领域各细分赛道的明星企业,150多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将专业服务嵌入企业成长周期,用定向投资撬动技术商业化进程,上海孵化器正逐步实现高质量转型。在张江科学城这片科创浓度极高的“试验田”,孵化器正从物业平台进化为“服务供应商+战略投资者”的混合体,诠释着“科技服务驱动创新”的浦东范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